咀嚼品味提高素养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要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肯定离不开阅读经典,在此,笔者从阅读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想语文素养高,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很重要。每个方块字不仅好看,更有着
要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肯定离不开阅读经典,在此,笔者从阅读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想语文素养高,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很重要。每个方块字不仅好看,更有着独到的意味,切不可囫囵吞枣。读书时需要逐字逐句认真揣摩,斟酌文字的分量,才能品味文章的意境。
例如我在带学生读《红楼梦》中贾政发怒要打宝玉的片段,探讨原文是否可以简化成:贾政气急,发誓打死宝玉。仔细阅读了文章后,有学生说“拿宝玉”是打的对象,“拿大棍”是打的工具,“拿索子”是要把宝玉捆起来打,不让挣扎,“把各门都关上”强调所有门都关上,不让人来救;“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这是怕王夫人特别是贾母来干涉。学生再仔细读一遍,有学生说原著描写了 “喘吁吁满面泪痕的神态和直挺挺的坐姿”,刻画了贾政又急又恼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学生再静心咀嚼一番后,发现原著一连用了五个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且五个都是极短句,节奏感很强,写贾政的暴怒很到位。经过这一番琢磨,同学们一致认为,改文简洁是简洁,却缺少了原著丰富的意味。还如读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时,就有学生问:作家是不是也会用字不当啊?男女第一次相识,女孩子怎么好“盯”男孩子的?我们运用比较法一起品味原文,发现文字的力量,也探究出女孩子对未婚夫满满地中意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其实已经慢慢开始咀嚼文字了。
学生读书时有的地方看不懂是理所当然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有了收获,阅读的热情才会不减。为此学校周一、周五各安排一节课让老师解答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如在读《围城》时有学生问,方鸿渐为何不拿文凭?我表扬了他问得好,然后让他看杨绛的《我们仨》中写到的由英国去巴黎的部分,看完了学生说方鸿渐是不屑于拿这个文凭。学生接着追问,既然钱钟书喜欢方鸿渐,为何又让他好几次失了业,水平不如他的人反而好好的拿着薪水?班上的同学也一起参与讨论,争论异常激烈,一派认为方鸿渐不懂社会规则,不懂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一派认为钱钟书写《围城》,其实是借尸还魂,是对社会进行讽刺鞭挞。这次大讨论,让不爱看书的同学也悄悄地喜欢上了阅读。有学生在读贾大山的《花生》时问,小女孩明明说自己吃饱了,看着簸箕里的花生为何又哇哇大哭?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现在的学生都不熟悉,我就让他们阅读莫言的《丰乳肥臀》,书中到处都是饥饿、浮肿、挖草根等描述,因为生活所迫,母亲只能含泪把金童的三个姐姐颈上插根禾草,带到集市上卖了。然后告诉学生,到别人家里做客,礼节性的吃东西但不能可着劲儿吃是一种教养,学生恍然大悟。
随着阅读面的开阔,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学校从高二开始让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先是把同一作家内容相近的作品放到一起,以让学生们对该作家形成系统的印象。比如说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边城》放到一起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沈从文笔下极富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感知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又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一起阅读,孩子会感受到汪曾祺朴实的文风和唯美空灵健康的人性。高三一般是把不同作家的相似作品或报刊上的时文编到一起,一周一专题。如鲁迅和王小波的杂文放一起,同是讽刺,一个如匕首投枪般义愤填膺,一个轻松诙谐幽默风趣。吴组缃的《箓竹山房》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让学生感受特殊的生活经历,知道复杂的生存环境常常会让人心灵扭曲,产生种种变态的言行,感受作品里的华美与凄凉,思考人物灵魂扭曲的原因,在人性的追问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时文选编时,主要选取时事热点,将观点对立的文章放到一起构成一个专题,同学们边读边点评,慢慢地就有了些思辨色彩,思维的品质就有了。
文章来源:《民族语文》 网址: http://www.mzywzz.cn/qikandaodu/2021/030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