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域中民族的视觉形象与感知基于地理标记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形象与心理感知有密切联系,按具体内涵有多种所指,可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实体或姿态形象,通过活动或行为特征展现的精神风貌形象,借助图画或符号勾勒的视觉形象,或通过感染
形象与心理感知有密切联系,按具体内涵有多种所指,可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实体或姿态形象,通过活动或行为特征展现的精神风貌形象,借助图画或符号勾勒的视觉形象,或通过感染性语言刻画的文学形象等。旅游图片通常色彩绚丽、构图精致,能通过现场真实景象或情境再现形成巨大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旅游图片通过视觉形象刻画被拍摄对象的 “ 形 ” ,也传达它们的 “ 神 ” ,反映了拍摄者的认知特点,是其经验、习惯、情感等综合加工的产物。旅游图片多基于拍摄者主观感受而随性 “ 抓拍 ” ,区别于机构塑造、宣传与推广做的 “ 摆拍 ” ,其反映的世界和传递的形象更真实,更易获得共鸣。通过对一定规模的主题旅游图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被表达主题的视觉形象特点及表达者的认识看法、情绪感受等。鉴于此,基于旅游活动这一背景,从主流图片分享网站筛选获得较大规模有关 “ 民族 ” 主题的旅游图片,统计图片的主题、标签、技术参数等信息,探讨旅游视域中人们如何通过图片来记录表达 “ 民族 ” ,进而探究人们对于民族视觉形象的感知问题。
一、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民族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关 “ 民族 ” 的定义因国别、文化背景及社会发展阶段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1]92。国内有关 “ 民族 ” 的共识是:民族是关于人的群体或团体,基于共同的原始居住地、语言及生产生活习惯等形成,信仰或习俗一脉相承,文化同宗。有关的 “ 部落 ” “ 部族 ” 在根本属性上与 “ 民族 ” 同源,是人类社会早中期发展阶段的人类群体形式[2]。历史上有关 “ 民族 ” 的内涵有多种演变与指代[3],学界已有比较充分和成熟的讨论,因主题关联性问题本文未做深入讨论。
(二) 民族形象
民族形象是关于民族的认知、态度、情感与评价等,分两个维度:一是民族作为主体形成的 “ 本位 ” 性认知、看法、印象等;二是民族作为 “ 被观察者 ” 客体由观察方形成的认知、看法、印象等。民族形象的表征体现在:民族宗教信仰与传说、民风民俗、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民族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如有学者就曾探讨过课程教材编纂刻画的民族形象[4]。旅游视域中民族形象主要指以民族相关的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旅游活动形成的投射印象[5]。国内有关民族形象的研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多以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如从数字新媒介背景下涉藏图书的角度探讨藏民族形象构建的问题[6],新媒体社交平台下多民族形象如何有效传播[7],依据考古史料等探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形象[8];二是从研究角度来看,集中在文学创作形象、新闻传媒形象、影视艺术形象等综合维度,如探求明清竹枝词构建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9],分析国外学者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形象问题[10],讨论境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对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与建构[11],探讨境外涉华纪录片对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的理解与塑造[12],通过民族题材电影讨论少数民族形象构建问题[13]。总体来看,鲜见探讨世界范围内民族形象问题,基于旅游活动背景的民族形象问题研究也比较少。
(三) 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即通过视觉符号构建反映的形象,最常见的视觉符号包括图片、影视、视频等。以 “ 图片 ” 为例,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它赋予被表达对象某种生命,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的形象;从人类智能文明发展进程来看,人类能够而且习惯于读图,反映了一种生物本能的复归[14]3-6。与语言等其他符号相区别,视觉符号藉由视觉刺激来感知表达对象,传递某种思想,体现某种情感等。就图片而言,摄影师经过构图剪裁、光线等暗房技术和艺术化处理,便可使其成为具备阐释、叙事功能的载体[15]。旅游图片基于丰富多彩的拍摄对象,能制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意境,传递与众不同的情感和心境,因而在表达拍摄对象内涵、树立视觉形象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现阶段对旅游图片展开的旅游研究尚不具规模,通常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层面,如借助旅游图片研究官方和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视觉表征差异[16],以及通过Flickr 网站地理标记照片研究目的地游客的时间和空间行为特征等[17]。
(四) 形象感知
形象感知是主体关于某一形象的知晓程度、好恶评价、认可推荐等的综合考量过程,与个体经验积累、知识水平、性格偏好等相关。形象感知具有主观性、区域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对同一对象,不同个体、不同地域背景、不同历史时期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形象。目前形象感知研究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维度。从目的地形象来看,有研究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个体对目的地认知和情感评价的叠加[18],或认为游客对目的地的多重认知与情感性评价的结果决定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受到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19];而从目的地形象感知关键环节来看,目的地形象与游客实地到访经历及对目的地的了解程度有紧密关联[20]。相关实证研究中,有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目的地形象感知问题[21],有的综合运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方法来研究[22]。在探讨旅游图片与目的地形象感知关系方面,有学者借助社交网站上的旅游图片研究不同客源地游客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差异[23],有的通过旅游图片从视觉维度来分析国家推广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目的地形象差异等[24]。总体来看,旅游视域中除了目的地维度的形象感知研究外,鲜见具体旅游吸引物维度的形象感知研究。
文章来源:《民族语文》 网址: http://www.mzywzz.cn/qikandaodu/2021/0701/489.html
上一篇:七彩云南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下一篇:每一块石头都是战斗的民族莫斯科石文化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