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民族语电视节目宣传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边境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一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和支持。1998 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 年结束。根据第一轮实施
边境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一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和支持。1998 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 年结束。根据第一轮实施效果,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红河州地处云南南部,是中越边境的前沿。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到2010 年底,红河州如期完成了“村村通”的建设任务,全面实现20 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2012 年,国家再次启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以红河州为例,经过艰辛努力,848 公里的边境线上各村各寨的“户户通”工程基本完成,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听收看节目套数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但是边境地区广播电视“邻强我弱”态势依然存在,敌对势力和分裂主义的边境渗透不容忽视。在红河州某边境线上的一个100 多人的苗族村,村民们可以看到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卫视台在内的电视节目60 多套。传输的卫视节目多了,选择余地大了,但当地群众喜欢的节目少,听得懂看得懂的节目更少。由于邻国的信号干扰,部分村民反之还会唱邻国歌曲,跳邻国舞蹈,看邻国翻译播出的《三国演义》。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抵御渗透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覆盖解决了,网络建成了,边境一线少数民族群众看电视不再难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哈尼、彝、苗、瑶、傣、拉祜等11 个世居民族450 万人,80%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线上。如何把国家大政方针和惠民政策宣传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让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普通话节目看不懂,外部势力渗透明显的情况下,制作自己民族语节目这一工作十分重要。作为地处边境民族地区的地方电视台责无旁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民族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让边境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团结、繁荣、进步。因此,应着重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
1 加大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电视节目覆盖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边境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硬件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很大一部分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宣传引导,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等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红河电视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民族语译制中心,建成民族文化频道,专门面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服务。开办了《哈尼语新闻》、《彝族语新闻》、《苗语新闻》和《瑶语新闻》等。同时成立了边境县的拉祜语、傣族语、壮族语电视节目译制工作站,每天翻译制作各语种的电视节目。同时,译制中心还把部分精彩的电影、电视剧和科教片翻译成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进行播放。拍摄制作了一批民族电视文艺节目和纪录片。通过对新闻资讯、电影、电视剧、民族文艺、民族纪录专题片的统筹整合,通过专门的频道,真真切切地为边境地区群众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 发挥本土优势,打造民族品牌,提高舆论引领力
通过“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实施,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看电视很方便。但是除了一些像“相亲类”的娱乐节目外,其他节目几乎没有多少市场。哪怕卫视节目传输多达100套,其实适合少数民族群众的也只有一两套,或者每个节目。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借助“户户通”可以嫁接本地节目的良好机会,发挥本土节目优势,宣传报道区域内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例,说身边的新闻才是最重要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下功夫打造具有本地影响力的民族电视品牌栏目宜早不宜迟。比如红河电视台民族文化频道推出的《民族艺苑》栏目,就是针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而开办的文艺类节目。栏目的主角是当地的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让自己的民族兄弟姐妹登上舞台,唱自己民族的歌,跳自己民族的舞蹈,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该节目每周一期,轮流让每个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屏幕,寓教于乐,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青睐,收视率节节攀升,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一个具有本土气息的民族品牌节目,让每个少数民族互相学习,相互关注,共同进步。这就是民族品牌节目在边境地区的传播优势所在。
文章来源:《民族语文》 网址: http://www.mzywzz.cn/qikandaodu/2021/0804/527.html
上一篇:德宏州国家通用语和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下一篇:童心的响应